第九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的护理
来源: | 作者:xsl2002 | 发布时间: 2020-04-30 | 115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第七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

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(脑膜炎球菌)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,经呼吸道传播,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、剧烈头痛、频繁呕吐、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。

一、病原学及流行病学

病原体为脑膜炎球菌,属奈瑟菌属。为革兰阴性双球菌。

1.传染源: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。

2.传播途径:经呼吸道传播,密切接触如同睡、怀抱、喂奶、接吻等,对2岁以下婴幼儿传染本病有重要意义。

3.人群易感性:人群普遍易感,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自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;以6个月至14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。人感染后可对本群病原菌发生持久免疫力。

4.流行特征:多发生在冬春季。

二、临床表现

潜伏期一般为2~3天,按病情可分为普通型、暴发型、轻型和慢性型4型。

1.普通型

 

前驱期(上感期)

败血症期

脑膜脑炎期

恢复期

临床表现

传染性最强。

上呼吸道感染症状

低热、鼻塞、咽痛

全身中毒症状

寒战、高热、头痛

出现皮肤黏膜瘀点

败血症

颅压增高三主征

脑膜刺激征

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

皮肤瘀点瘀斑结痂愈合

神经系统检查恢复正常

临床特点

发病急,进展快

易被忽视

四肢、软腭、眼结膜出现瘀点为其特点

婴儿无脑膜刺激征,前囟隆起具诊断意义

病程中10%的患者可有口周疱疹

2.暴发型

①休克型:寒战、高热或体温不升,严重中毒症状,伴头痛呕吐,皮肤大片瘀斑。

②脑膜脑炎型: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伤,患者高热、头痛、呕吐,意识障碍,甚至昏迷、抽搐,脑膜刺激征,严重者发生脑疝。

③混合型: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。

三、辅助检查

1.血常规: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。

2.脑脊液检查:压力增高,外观浑浊或呈米汤样;白细胞总数增高,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,糖量及氯化物下降。

3.影像学检查: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,随着病情的进展,其信号增强。

四、治疗

1.普通型流脑:青霉素为首选药。

2.暴发型流脑:①休克型的治疗:重点是抗休克及防治DIC。②脑膜炎型的治疗:抗菌治疗同休克型。重点是减轻脑水肿,防治呼吸衰竭和脑疝。③混合型的治疗:患者同时或先后出现休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,应分析当时病情,采取相应措施。及时使用解除微循环血管痉挛的药物。

五、护理措施

1.绝对卧床休息,床头抬高15º30º,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。

2.头偏向一侧,去枕平卧,遵医嘱使用快速脱水剂。

3.密切观察神志意识,生命体征、瞳孔、表情、姿势等变化。

4.高热护理,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,用药过程中注意补液。

六、预防措施

1.管理传染源:早期发现病人并就地隔离治疗,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。一般不少于病后7天。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。

2.切断传播途径:搞好环境卫生,保持室内通风。

3.提高人群免疫力:预防注射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体菌苗,保护率达90%以上。